喻姓

 百家姓大全   2022-09-05 18:04     0 条评论
摘要:

喻姓起源喻姓起源源流一源于姬姓,出自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。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姓苑》记载,远古黄帝时,有个医官叫俞柎,他就是喻氏的祖先,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。

  喻姓起源

  喻姓起源

  源流一 源于姬姓,出自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。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姓苑》记载,远古黄帝时,有个医官叫俞柎,他就是喻氏的祖先,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。 经三千多年到宋建炎年间(公元1127~1130年),俞氏一族后代有个叫俞樗,聪明好学,举为进士,精通世故,无所不知,宋高宗赵构喜欢他“佯佯知喻”,就将“喻”字赐给他为姓氏,从此以后,俞樗的后裔子孙就称喻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 喻氏后人大多尊奉俞柎为得姓始祖。 源流二 源于芈姓,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。 分布(钱文忠 百家讲坛)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:“俞豊氏,芈姓,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,因氏焉。” 在宋朝以后,在俞豊氏族人中有的与喻氏合并为一,省文简改为单姓喻氏,亦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俞氏、豊氏者。豊氏,就是现在的豆氏。 源流三 源于官位,出自秦、汉朝时期官吏使喻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使喻,亦称作喻使、喻令,就是传令官。在史籍《史记》中就记载:汉朝初期,在公元前180年农历7月18日太后吕雉逝世后,西汉开国名将灌婴立即屯军十万于荥阳,并“遣使喻至齐王及其他诸侯处”,专待吕氏一族有谋夺汉位之变,即群起而诛之。此后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在宫中作内应,后在齐王刘肥的命令下,“至辛酉(农历8月27日),斩吕禄,笞杀吕嬃,分部悉捕吕氏男女,无少长皆斩之。”在汉王朝“廷灭诸吕”这一历史事件中,大将军灌婴派出的那些“使喻”,就是与其他诸侯和大臣们联络的传令官。使喻、喻使、喻令之官称一直沿用至王莽篡汉之际,到东汉时期改称长史令,下辖若干长史。 在使喻、喻使、喻令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,称喻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 源流四 源于谕姓,出自春秋时郑国贵族后裔渝氏,属于以音讹变字为氏。在史籍《路史》中记载:“郑后有渝氏,通作喻。”在史籍《通志略·氏族略》也记载:“今喻氏多作谕氏”。渝氏、谕氏改为喻氏始于东汉,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,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,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,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(指繁体),遂改为喻氏。 按史书记载:“谕猛,字骄孙,后汉人,为薛令,汉和帝永元己丑(公元89年)升苍梧太守,为清白吏,郡人称之。改姓喻,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。”谕猛的后代,在汉朝并未全部改为喻氏,直到东晋,还有裔族豫章人谕归,作过曲阜令,著有《西河记》,他也是谕猛的后代。谕归后来也改为喻归。 另,今有诸多姓氏书籍中跟随着《通志略·氏族略》的记述而定论:“在谕归改为喻归之后,世上再无谕氏”——这个结论是十分错误的!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、张家界市、衡阳市,云南省曲靖市、迪庆州,台湾省的云林县等地,依然有许多谕氏族人分布,他们都是谕猛的后裔子孙。因此,在姓氏学领域研究的过程中,切忌“人云亦云”,而且绝不能以“抽样调查”的结果作为考察结论。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渝汾氏,在史籍《姓脑》中记载:“渝汾,夷姓,鲜卑部族。”鲜卑族渝汾氏,实际上源出喻婆罗门,出自秦汉之际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古山羌氏族部落,史书中对其记载极缺,曾一度依附于匈奴,在匈奴民族被汉武帝刘彻击溃之后,该氏族部落游牧于代北地区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在拓跋·诘汾为首的拓跋鲜卑部迁徙到原匈奴旧地之后,占领了东西一万二千里,南北七千余里的广袤之地,由于拓跋·诘汾率部迁徙立了大功,在部落间颇有威望,拓跋·诘汾的儿子北魏神元皇帝拓跋·力微(公元174~277年)遂利用西北地区一度强大的鲜卑没鹿回部,逐渐吞并了其他鲜卑部落和当地各个少数民族部落,之后又吞并了没鹿回部,从此拓跋·力微便成为统帅骑兵二十万的大酋长,并建都帐于五原(今内蒙古五原)。这个期间山羌喻婆罗门被兼并入鲜卑白部大人所率领的陇西鲜卑。 (公元258年),拓跋·力微迁都于盛乐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)。为了表示自己有莫大的权势,于当年夏农历4月在盛乐祭天。诸部大人皆来助祭,只有白部大人观望不至。于是拓跋·力微怒而杀白部大人,诸部畏服,拓跋部从此取得了西北地区鲜卑诸部的统率权,并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。从此,山羌喻婆罗门氏族部落逐渐融合入鲜卑民族,分迁于山西汾河流域,以故部落名称为姓氏,称渝汾氏。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(元宏)执政,他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(公元495~496年)将都城从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迁至洛阳(今河南洛阳),使鲜卑势力入主中原,统一了中国北方,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在其过程中,渝汾氏族人再次被分化入鲜卑各部,分改为喻氏、于氏、俞氏、渝氏等,逐渐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。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苗族、侗族、彝族、土家族、藏族、傣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喻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喻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  喻姓堂号郡望

  郡望堂号

  扶风郡:周朝时期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汉朝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置右扶风,与京兆、左冯翊合为三辅,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、凤翔县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,治所在隗里(今陕西兴平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、干县以西,秦岭以北、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。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。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(今陕西泾阳),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(今陕西乾县)。隋、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。 苍梧郡:汉朝时期置苍梧郡,治所在广信(今广西梧州),其时辖地兼有湘、粤各一部。南北朝时期仅辖今梧州一带。隋朝时期改为封州。唐朝时期改为梧州,而后一直沿用至今。 南昌郡:亦称南昌府,汉朝时期豫章郡治。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。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、清诸朝为南昌府治,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,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。 江夏郡:西汉高祖时设置,治所在安陆(今湖北云梦),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、钟祥县、潜江市、钙阳县东部,以及河南光山县、新县西部、信阳市东部、淮河南部一带地区。三国时期的曹魏、孙吴各置江夏郡: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分江夏、豫章、庐陵三地设江夏郡,治所在武昌(今湖北鄂城),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;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(今湖北云梦西南部)。西晋灭吴后,还治旧地,改为武昌郡。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(今湖北武昌),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。隋、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。 严陵郡:唐朝的严州治所在今桐庐西北,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。宋朝时期以睦州为严州,治所在建德(今浙江建德)。明、清两朝为严州府。民国时期的建德县治在旧府治。1958年西迁今浙江建德。 钱塘郡: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,治所在灵隐山麓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。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(丁未,公元587年)改置钱溏郡。隋朝开皇九年(己酉,公元589年)废钱溏郡置为杭州,移治到钱唐(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,浙江省杭州市)。唐朝时期将“溏”改加“土”偏傍为钱塘。民国时期,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。 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①指今整个山西省。②秦朝初期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 堂号 扶风堂:以望立堂。 江夏堂:以望立堂。 苍梧堂:以望立堂。 南昌堂:以望立堂。 严陵堂:以望立堂。 钱塘堂:以望立堂。 河东堂:以望立堂。 安州堂:以望立堂。 遗仁堂:出自汉朝喻猛的传说。喻猛,字骄孙,和帝时为苍梧太守,以清白为治,皇家褒奖,百姓爱戴。被人称为交趾遗仁,梧守之流风可尚。后来喻氏家人就以“遗仁”为堂号来怀念此人。

  喻姓家谱介绍

  浙江黄岩雇浦喻氏宗谱,(清)喻绍钟修,清光绪元年(公元1874)敦占堂木刻活字印本,今仅存第三~四卷。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。 浙江黄岩雇浦喻氏宗谱,(民国)喻绍珍、喻舜暘三修,民国十一年(公元1922)稿本,今仅存首一册、末一册。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。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,(清)喻忠洽纂修,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。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,(清)喻节廉等纂修,清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。 浙江嵊县剡北喻氏宗谱四卷,(清)喻道文等纂修,清光绪九年(公元1883年)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。 江西南昌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,(清)喻新祺撰,喻中佩校修,清同治十二年(公元1873年)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,今仅存卷首、第十三卷。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。 湖南宁乡沩宁喻氏十三修支谱十一卷,著者待考,民国二十九年(公元1940年)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,今仅存第一卷。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。 湖南宁乡河坞喻氏三修支谱,(民国)喻忠宪修,喻光华纂,民国十四年(公元1925年)活字本,今仅存第一~六卷。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。 四川长寿喻氏族谱一卷,(清)喻师鲁纂,清乾隆十七年(公元1752年)手写本。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长寿县茗兰乡顺山村。 蒿溪喻氏族谱十三卷,首一卷,著者待考,清光绪二十四年(公元1898年)念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。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。 喻氏宗谱十卷,首一卷、末一卷,(清)喻九一纂修,民国二十年(公元1931年)活字本十二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。 江西万载万载丰田喻氏族谱,(民国)游望霖等修,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敦本堂修刻本九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剡北喻氏宗谱四卷,(清)喻忠洽纂修,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萃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湖南喻氏宗谱,著者待考,民国三十二年(公元1943年)安州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,今仅存第一卷之一上册、第三十一~三十三卷、第二卷之五、六册、第三卷之三十三册、第四卷之一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族谱十卷,著者待考,清乾隆二十二年(公元1757年)木刻活字印本一册,今仅存第一~二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支谱四卷,(清)喻锡璜等纂修,清嘉庆二十年(公元1816年)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,今仅存第一~二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宁邑喻氏续修支谱十一卷,首一卷,著者待考,清嘉庆二十一年(公元1817年)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,今仅存第一~三卷、第十卷、卷首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宁邑喻氏九修支谱,清朝年间奠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,今仅存第三卷、第七~十一卷、第十四~十五卷、第十七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平江喻氏宗谱,著者待考,清同治十三年(公元1874年)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,今仅存第二卷之三下册、之四下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剡县剡北喻宅喻氏宗谱四卷,(清)喻传鼎总理,清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萍乡清溪甲喻氏族谱五卷,首一卷,(清)喻培琦主修,喻增芬修辑,清同治九年(公元1870年)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萍乡清溪甲喻氏族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,今仅存第六卷、案版一卷、卷首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萍乡喻氏族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,今仅存第一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湖南喻氏重修宗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,今仅存第二卷、第四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喻氏十一修族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,今仅存第三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泉田喻氏支谱八卷,(清)喻光章主修,喻光炯纂修,清同治六年(公元1867年)会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,今仅存第一卷、第五~六卷、卷首上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泉田喻氏族谱,(清)喻汲庵等纂修,清光绪十一年(公元1886年)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,今仅存第二卷、第七卷、第十三卷、第十六~十七卷、第二十二卷、第三十~三十一卷、第三十五卷、第四十二卷、第四十六~四十七卷、第五十四卷、第五十六卷、第五十九~六十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宁乡楚为喻氏十修支谱,著者待考,清朝年间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,今仅存第九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浏阳喻氏族谱,著者待考,清光绪十六年(公元1890年)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,今仅存第一卷、第五卷、第八卷、第十二卷、第十八卷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 湖南安化喻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,(民国)喻涵养等主修,民国十五年(公元1926年)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。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。

  喻姓迁徙分布

  喻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来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四位,人口约七十一万三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045%左右。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。 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,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。发展和演变:东汉时期,苍梧太守谕猛改“谕”为“喻”姓。到了,东晋时期,喻猛的后裔谕归,也改姓“喻”姓,从此,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,到了晋代,全都改成了“喻”姓。据《姓苑》载,南宋建炎进士俞樗,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。博学多才,又有误解人之目,皇帝因而赐为喻。谓其晓喻一切。分布在江西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。在宋朝时候,宋朝人俞樗,进士出身,多才多艺,是梁俞药的后代。被皇帝赐姓为喻。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。分布在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庆、河南、陕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安徽等地。喻姓在发展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河东(秦初置。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、夏县一带),江夏(汉高帝置。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),南昌(汉代豫章郡治,隋为洪州治,五代南唐及明、清为南昌府治,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)三大郡望,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,因此,喻姓世称河东望,江夏望,南昌望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baijiaxing.huashi123.cn/504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百家姓大全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